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8 16:48:55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

我针对所执教的《9的乘法口诀》一课,通过备课和上课的前后比较,反思如下:

1、在新课导入方面:我选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片《西游记》引入课题,是因为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渗透德育教育。

2、在上课效果方面: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学习氛围高涨,自己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做到了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3、在教法学法方面: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虽然教学方法与前面大致相同,但由于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规律,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数学思考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和概括的数学能力。

4、在评价体系方面:本节课我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激励的语言:“你真善于观察!”、“你的发现与众不同!”、“你具有科学家一样的智慧!”;鼓励的掌声:“小朋友,小朋友,你真棒!”、“向你学习,为你骄傲!”;耀眼的星星: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学生颁发智慧星、合作星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存在的不足:在教学智慧星主题图的时候,让学生用加法计算出相同加数的和也就是几个9相加的和时,发现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些慢,还有出错现象,可见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退步了,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温习。另外,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总是希望学生的表现能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完美,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要求过于高了,课前“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考虑还不够周全,在今后的备课中还需努力。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2

今天我们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通过情景图、提出问题、推算得出9的乘法口诀后,我让学生观察、讨论9的乘法算式和口诀,

你有什么记忆妙招?经过一番的唇枪舌战后,孩子发现了很多“秘密”。

生1:我发现9的口诀中,一九得九积是一位数,其余积都是两位数。

生2:老师口诀是字不容易发现,还是看乘法算式吧.我发现。9的乘法算式积的个位加十位都得9。

话音刚落,下面已有人开始计算了。“老师还真是耶!陈锦珂‘陈老师’真厉害!”在这个声音的启示下,很多孩子都对‘陈老师’的发现予以了地毯是全面验证。不由啧啧赞叹。我又问孩子:“这种方法有利于你记口诀吗?”发现者‘陈老师’抢着答:“当然啦!只要我能记住其中一位,就可以推算出整个积。”

生3:老师下一句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比下一句少9。我可以利用上一句的积加9得出下一句的积,也可以利用下一句的积减9得出积。

“不错这是我们一贯应用的方法。”我对该方法给予了肯定。

生4:老师我们几个发现,上面和下面的积正好相反,比如:2×9=18,

9×9=81,18和81的十位和个位正好相反;3×9=27,

8×9=72,27和72的十位和个位正好相反;4×9=36,

7×9=63,36和63的十位和个位正好相反;5×9=45,

6×9=54,45和54的十位和个位也正好相反。我从中间往里记,45和54;36和63……就这样好记。

生5:我发现9的乘法算式,积的个位依次少一,十位依次增加一。这样用前一句的积来推算下一句的积。

“还有其他方法吗?”我问。

班里顿时很安静,意思是没有。我问这些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一种方法都有粉丝。

我立刻给孩子出了对口令练习,进行验证,看谁的方法快。几个回合下来,凡大数值的口诀都有部分孩子出错。于是,我选择了雪中送炭,现在宗老师找一位小老师她能给大家推荐一种不用背的手指记忆法。“管老师,快来告诉大家吧!”我极力示意她走到前边(由于,这个孩子课前跟我交流了妈妈教她的手指记忆法。由于她平时成绩不太出色,感觉她对自己不那么自信,我就极力给这个孩子创造了展示的机会。)。

这个小老师有模有样的给伙伴们介绍起了她的手指记忆法。“伸出两手,手心对着自己,从左边数依次为1、2、3、4、5、6、7、8、9、10,握住第一个手指,剩余9个,就是一九得九;握住第二个手指,这时左边是1,右边是8,就是二九十八,……连续两遍下来,孩子们高兴得不亦乐乎,个个手舞足蹈的边比划边记忆。这时我再问:“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手指记忆法。”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答道。接下来趁着这股热乎劲,我让孩子们自由边比划边说,然后同桌互说。这时再和孩子们对口令,几乎没有出错的。这让我深深体会到:直观教学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它能够让孩子真切、形象的看到、感受到数值的大小,比起死记硬背、甚至是根据算式意义进行推算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理,被孩子接受。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3

首先,教师提出了袋鼠跳一下是9,两下是18,那么后面的几跳分别是多少呢?

生1:9、18、27、36、45、54、63、72、81.

师:怎么来的呢?

生:相差9,一个是9,两个是18,三个是27……

生齐读一个9是9,两个9是18,三个9是27……

【评析:这个数轴是在7和8的乘法口诀中方法的延续,学生在学习7和8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加法向乘法口诀的过度的经验,这节课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是经验的巩固和应用。不仅仅是计算出结果,而且要知道几个9相加如何向乘法转换等等。】

其次,根据数轴上9的加法,自己编一下9的口诀。

三名学生上黑板板演。两个写乘法算式,一个写乘法口诀。

生1:1×9=9

2×9=18

3×9=27

4×9=36

5×9=40

6×9=48

7×9=56

【评析:很多老师认为学习了7和8的乘法口诀,9的口诀很容易了,特别是9的数轴上,一个9,两个9,一直到九个9相加结果出来之后,学生对9的口诀就迎刃而解了,结果依旧会出错。另外一点,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肯定是乘法算式和口诀在一起学习的,而这 ……此处隐藏8094个字……好奇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我给他们演示了手指记忆口诀。指导学生如何用手指来记9的口诀,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种方法。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3

“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学生对于在情境中发现获得口诀已经不再期待。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于,熟练的进行9的乘法计算以及熟练的运用。

1、 课前激趣。

通过向学生引入课本教材上的情景图,激发孩子们对于本节课,本例题情景图的兴趣。

2、课中引导。

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体验中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新知识,注重规律方法的概括总结。引导孩子们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对乘法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的认识。引导孩子们学会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并且正确的运用乘法和口诀。我不仅要善于对所教内容进行点拨,更要在学习方式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和影响,使学生提高进一步学习的本领。

3、课间交流。

我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品尝到合作创新的乐趣。由此产生的互动效应,能够激发学生继续参与合作的动机,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

4、课尾拓展。

课尾通过抽取卡片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并领读口诀的小活动,加深孩子们对于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此活动在原有的计算上加大了一定的难度,也变换了一下练习的形式,使得孩子们颇感兴趣。

不足之处:

首先从教学设计来说,我总是更关注课堂的整体设计,而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却没有很好的把握,在教学规律中,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使本节课的教学没有一个确切的重心。

其次对于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我没有让学生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规律可以帮助孩子们记忆口诀,极大激发他们记忆口诀的兴趣,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加入其中,使得孩子们的记忆有些机械式,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孩子,可能记忆有一定难度。

最后我仍然深深的感受到,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利落,并且提问要有针对性,这需要我反复琢磨反复打磨自己的教态教语,这也将是一个长期并且不断努力的过程。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4

1、创设情景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易冲动,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背乘法口诀的练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2、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本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六一”节为老师布置教室这样一们数学的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引

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3、精心设计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爱玩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十一的三道题联系起来,设计成一个个小故事。如小猴子要上树摘桃子,必须把梯子上的题算出来,才能上树,让学生帮一帮小猴子。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小猴子。并教育学生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然后帮助小鸟找家,因为它们去找东西吃时,迷路了,找不到家,它们身上都有一道算式,算式的得数和它们家的门牌号码是一样的。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家吗?通过一个有连贯性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敢于向苦难挑战的勇气,并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

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当学生把图中的问题都提出来后我没有一一解答。在爬梯子算题时,一名同学算的太慢,我让女同学为她加油,这样有可能分影响她的思维。在算题时,我总爱催学生快做。这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复习导入部分我设计为口算复习和填空格两部分。通过口算乘法算式,回顾1至8的乘法口诀。通过填写袋鼠跳格图,强调“依次加9”的规律。目的是利用乘法的意义、加法的计算等基础知识作铺垫,为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注意了知识的连续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从我国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引入赛龙舟的场面,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了龙舟比赛热闹、激烈的场面,还从定格的画面中体会到9的乘法口诀是为了解决9的连加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即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这样不但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画面中,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口诀,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的动态演示依次提出问题,并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能解答问题的算式卡片。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已有的编制口诀的经验和方法,自己去思考、探索如何创编9的乘法口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记忆口诀的环节中,我让自己成为引导者,让学生自主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发现口诀中积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9的乘法口诀,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用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

4、设计层次性强的练习。

本节课的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单的师生对口令游戏开始,口算乘法算式主要是对9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以看图列式的形式设计了“过三关”练习,对9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再以解决问题为主设计“我来考考你”的开放性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